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简史

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简史

共产主义的戛纳

秋天来了,在宜人的山谷里,树叶变成了黄色、红色和褐色。小小的矿泉疗养镇看上去像是被裹在火焰里了。
——米兰·昆德拉《为了告别的聚会》

卡罗维发利(Karlovy Vary)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以西120公里。公元14世纪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波西米亚国王查理四世在一次猎鹿的过程中发现了当地的温泉,因而修建了城镇,作为皇家温泉疗养地。

温泉之城——卡罗维发利

从16世纪开始,卡罗维发利就成为欧洲著名的矿泉疗养地。许多文化名人曾来此游览和疗养,如马克思、彼得大帝、普希金、哥德、席勒、贝多芬、肖邦、果戈里等等。可以说一早就种下了文艺的种子。

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卡罗维发利与电影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电影刚刚诞生的年代。1896年,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影——卢米埃尔兄弟和爱迪生的电影,就已经在捷克的布拉格和卡罗维发利这两座城市放映。

作为国际电影联合会确定的国际五大电影节(威尼斯、戛纳、柏林、卡罗维发利、蒙特利尔)之一,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的创办时间仅次于威尼斯电影节(1932年)和戛纳电影节(1939年)。1946年,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一群在战前就已经热心于电影事业的电影人在捷克的玛利亚温泉(Mariánské Lázně)创办了电影节。第一届电影节并非竞赛性质,共有来自7个国家的影片参展。第二届电影节转至附近的卡罗维发利,自此以后固定在每年7月的上半月举行。

image.png
1940年代的卡罗维发利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上台,电影节开始由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电影部主办。此后数十年里,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成为了共产主义阵营在电影领域对抗西方(威尼斯和戛纳)的工具。不管是参选影片的甄选、奖项的颁发还是参赛嘉宾的邀请都要遵循为共产主义宣传服务的原则。电影节的各大奖项也大多为社会主义国家出品的电影所包揽。

从1946年到1958年期间,除1953年和1955年未举行外,电影节每年举行一次。1959年,苏联创办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西方阵营把控的国际制片人联合会(FIAPF)要求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轮流举办,因此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改为两年举行一次,直至1994年才重新改回为每年举行一次。

19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进入意识形态“解冻期”,捷克电影新浪潮掀起。一大批优秀的捷克斯洛伐克电影作品不但在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获得展映,在西方的威尼斯和洛迦诺等电影节也大放异彩。同时,也有不少西方优秀电影参与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image.png
伊利·曼佐获奖

1968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在“布拉格之春”的大环境中开幕。“改革的春风”还体现在电影节的规则上:本届不设官方评审团,而是分成了三个国际评审团,分别评判创意、表演和技术三个方面。最终捷克新浪潮导演伊利·曼佐(Jirí Menzel)以《反复无常的夏天》获得本届最高奖——水晶地球仪奖(他的《严密监视的列车》刚刚获得同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然而好景不长,1968年8月20日,苏联入侵布拉格,翌日即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卡罗维发利虽然仍然向全世界电影开放,但整个70-80年代,得奖的几乎都是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的影片。值得一提的是,在1988年的第26届电影节上,中国导演谢晋的《芙蓉镇》获得了该届电影节的水晶地球仪奖。

image.png
苏联入侵

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在政治高压下运营了40年,即使在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后仍挣扎了好几年。在1990年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多部之前被禁映的捷克本土电影被获准在电影节中播放。然而公众对它缺乏兴趣,而它也无法挽回几十年来的扫地名声。

1994年演员伊利·巴托什卡和电影记者伊娃·早拉洛娃领导的团队接手电影节组织工作,并决心把电影节改革为一个热切获得国际关注的电影论坛。在随后几届中,多名国际著名电影人,特别是之前因布拉格之春被迫流亡美国的捷克著名导演米洛什·福尔曼(Miloš Forman,代表作《消防员的舞会》《飞越疯人院》《莫扎特传》)的参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影节人气。巴托什卡和早拉洛娃领导的团队逐步建立了新的项目和组织形式。仅过几年,电影节就重新拾回了先前的国际声誉,重新赢得了电影从业者和大众的青睐。

电影节主要活动:

电影节竞赛单元主要奖项: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